委员谈养老②:抓住老人的心,先抓住老人的胃!长者食堂好吃也能好玩

【编者按】

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情。

“一老一小”,一直以来都是百姓心中最为柔软的牵挂。对于老年群体,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资料图片)

基本养老服务,看似简洁的六个字,不仅涵盖了不同领域的资源供给与支持,也凝结着社会各界的智慧与共识。更为重要的是,在基本养老服务的背后,更有如你我一般万千普通家庭的拳拳在念和殷殷期盼。

“为了老人的幸福晚年,我们花再多的精力都是值得的。”上海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期间,不少高质量提案聚焦“养老服务”。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围绕这些要求,一批政协委员贡献了真知灼见。

【正文】

酱香软糯的狮子头、色泽诱人的红烧鸡腿、香气扑鼻的肉末蒸蛋……进入三九寒冬,上海程家桥街道社区的长者食堂里却热火朝天。根据周边老年居民的需求,他们还专门推出了美味的冬日菜品。

这只是上海长者食堂的一个剪影。目前,上海共有1600余家社区老年助餐场所,日供餐能力达20万客左右。2023年,全市将在多个大型居住区开出智慧食堂,持续织密社区养老服务网;新建40家社区长者食堂列入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

抓住老人的心,先从抓住老人的胃开始。生动的网络段子已然成为鲜活的民生实践。当然,如何让长者食堂实现数量增长与高质量发展齐头并进,这是多方始终需要思考的问题。

上海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期间,民革上海市委向大会提交了一份集体提案聚焦长者食堂的管理提升。

“当下,长者食堂普遍面临可利用空间不足的问题。” 民革上海市委表示,一些食堂的设计较少从老年人需求角度出发,很少看见主动进行周边配套环境的适老化设计。

年过七旬的上海“老克勒”盛凯在接受东方网记者采访时,也曾表到过类似的担忧:“长者食堂的意义不仅是要在菜品、口味上向老人看齐,在硬件配套改造,甚至环境的营造方面都要进一步适应老年人群体的感知。”

同时,民革上海市委还在提案中表示,社区基层对“长者食堂”的定位,特别是与社会性餐饮企业的分工较为模糊,甚至导致长者食堂与区域餐饮企业构成了竞争关系。加之长者食堂缺乏有效的经营模式,导致其长期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一道难题。

对此,民革上海市委建议,在建设长者食堂的同时,应推动老年友好型商圈建设,聚拢客流,对餐企适老化改造提供一定的补贴和支持。对于“老年友好型微商圈”,在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中,优先建设步行通道以及其他适老化配套公共设施。

有趣的是,民革上海市委的建议与一批刚刚建设的长者食堂运营思路不谋而合。位于浦江镇的长者食堂“瑞和食光里”正是设在浦江瑞和城“城光文化活动中心”一楼。老年朋友既可以在“食光里”这个长者食堂享受美味时光,同时还可在同一楼栋文化活动中心得到休娱、保健、锻炼。

此外,民革上海市委还建议,长者食堂可以进一步加强服务意识。例如,将服务半径从原先要求的15分钟生活圈,能够进一步缩小到“5分钟”。同时,加强长者食堂的配餐服务,加强社区高龄老人排摸的同时,利用社区志愿者和互助服务,进一步增强针对高龄老年人的代订和配送服务能力。

“我期待,未来长者食堂不只是一个吃饭的地方。”盛凯老人告诉东方网记者,“通过提前的规划和设计,长者食堂能够成为一个链接老人生活的节点。让更多老人能在这里有口福,更有晚年的幸福。”

盛凯老人的这份期盼,或许正是委员们通过努力建言所最希望看到的“幸福的彼岸”。(东方网记者卞英豪、邵阳)

(文章来源:东方网)

关键词: 养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