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报:核心CPI同比降至两年最低 扩内需促消费政策空间大

受节后消费需求回落、市场供应充足等因素影响,春节后猪肉、蔬菜等食品价格季节性回落,带动2月CPI增速放缓。工业企业生产恢复加快、市场需求改善带动PPI环比由降转平,但受高基数影响,同比降幅扩大。


(相关资料图)

国家统计局3月9日发布了2月份全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数据。CPI同比上涨1.0%,涨幅比上月回落1.1个百分点,降至2022年3月来最低;环比则由上月上涨0.8%转为下降0.5%。PPI同比下降1.4%,降幅比上月扩大0.6个百分点,创2020年12月以来新低;环比由上月下降0.4%转为持平。

值得注意的是,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6%,回落0.4个百分点,与2022年9~11月持平,同为2021年4月以来最低,显示需求仍然低迷。业内认为,随着防疫措施优化后消费场景放开对服务业需求恢复形成提振,核心CPI将企稳回升。

东方金诚国际信用评估有限公司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第一财经表示,扣除“春节错月”影响,合并计算1~2月CPI同比为1.5%,也处于明显偏低水平。这意味着后期政策面在促消费方向上的空间较大,短期内物价上涨因素不会构成货币政策的主要掣肘。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促消费也成为两会期间热议的话题,多名代表委员从优化供给、促进就业、增加收入、提振消费信心、深挖消费市场潜力等方面给出了建议。

春节错月致CPI涨幅回落较多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董莉娟表示,CPI同比涨幅回落较多,主要是因春节错月,上年同期对比基数较高。

数据显示,2月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6%,涨幅比上月回落3.6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0.48个百分点。食品中,薯类、鲜果、鸡蛋和禽肉类价格分别上涨14.4%、8.5%、7.9%和6.4%,涨幅均比上月有所回落;猪肉价格上涨3.9%,涨幅回落7.9个百分点。

但环比来看,节后消费需求回落,加之天气转暖供给充足,大部分鲜活食品价格均有所下降,其中猪肉和鲜菜价格分别下降11.4%和4.4%,合计影响CPI下降约0.28个百分点,占CPI总降幅五成多。

非食品中,服务价格同比上涨0.6%,涨幅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其中飞机票和旅游价格分别上涨19.9%和3.0%,涨幅均回落较多;能源价格上涨0.6%,涨幅比上月回落2.4个百分点。扣除能源的工业消费品价格上涨0.5%,涨幅基本稳定。

华创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认为,食品价格下跌以及春节错月带来的基数效应是拖累CPI的主要因素。食品方面,节后需求转淡而供给相对充足。非食品方面,成品油零售价基本平稳;疫情过峰后,服务业需求的修复将推动核心通胀。

猪肉价格在2月初曾进入过度下跌一级预警区间,中央启动冻肉收储工作。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表示,本轮猪价下行主因年前供给增多而需求端恢复有限。2022年12月全国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屠宰量为3090万头,较过去三年同期屠宰量均值多增约44.6%。发改委开展年内第一批中央冻猪肉储备收储工作稳定猪价,叠加饲料价格维持高位,未来猪价有望回升。

高基数致PPI同比降幅扩大

PPI方面,2月工业企业生产恢复加快,市场需求有所改善,PPI环比持平;但受上年同期对比基数较高影响,同比继续下降。

在PPI同比降幅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2.0%,降幅扩大0.6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上涨1.1%,涨幅回落0.4个百分点。董莉娟分析,PPI同比降幅扩大,主要是受上年同期石油等行业对比基数走高影响。

王青表示,总体上看,当前经济修复仍处初期阶段,加之房地产行业延续低位运行,2月工业品价格环比上升势头还不明显,这也成为今年经济修复过程中保持物价稳定的积极因素。

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庞溟告诉第一财经,输入性价格压力和国内需求恢复推动国内大宗商品相关价格上行,使PPI环比由降转平。同比方面,高基数效应使大宗商品整体价格降幅略为扩大,其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工业行业价格降幅居前。

他预计,PPI在未来三至四个月内将继续受高基数拖累,进入下半年后才有望重回同比正增长路径。2023年全球主要能源和金属的价格水平将可能下行10%左右,叠加国内社会有效需求逐步回暖走强,全年PPI价格中枢将在1.0%左右。

仍需关注需求不足

就2月核心CPI同比涨幅回落,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告诉第一财经,核心CPI同比涨幅再次降至“零时代”,反映国内服务业需求恢复依然偏慢,疫后居民需求恢复需要一段时间。往后看,随着国内疫情基本结束,未来消费场景放开将对服务业需求恢复形成提振,核心CPI企稳回升是大概率事件,但居民消费需求的恢复仍面临波折和不确定性,预计短期核心CPI修复斜率偏缓。

伍超明表示,去年出台的政策应保持连续性、稳定性,不宜急拐弯。预计上半年货币政策仍将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为经济稳健复苏保驾护航,以提振市场信心和改善预期。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也认为,从趋势看,物价中枢有望抬升,但预计保持温和。主要是国内需求恢复,大宗商品价格有望维持在高位运行,物价上行动能有所增强。当前国内需求处于恢复阶段,有效需求不足仍是主要矛盾。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预期目标之一是2023年CPI涨幅3%左右,与上年目标持平。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李春临日前表示,我国粮食多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丰收是保障物价平稳的最大“压舱石”。同时,生猪产能合理充裕,商品供应充足,能源保障有力,保供稳价体系进一步健全。保持物价平稳运行的基础十分坚实,有信心、有能力实现今年全年CPI的预期目标。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与价格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表示,稳物价的信心来自多管齐下的综合施策。一方面,努力管控大宗商品物价上涨,大大削弱全球高通胀向国内传导的幅度;另一方面,货币政策不搞大水漫灌,确保国内物资供应充足,从而有能力确保大家钱袋子不会缩水。

多措并举促消费

继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作为2023年经济工作主要任务之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大宗消费,推动生活服务消费恢复。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表示,从全球看,2023年欧美通胀都会快速回落,对中国的输入性通胀压力会明显减小。从国内看,很多制造业产品和服务业产品都面临着过剩的状况,因此今年的主要矛盾不是通胀,而是稳增长、扩大内需。扩大内需,要提高有效投资,更要扩大消费。

今年以来,消费市场稳步恢复,但内需潜力仍有待进一步释放。中国银行研究院报告指出,消费“量”的快速修复体现了疫情防控措施优化以来居民消费和出行意愿的好转,但“质”相对不足。部分消费领域面临供给不足,未来仍有调整空间。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常委褚浚表示,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消费总量不断扩大,消费品已从数量短缺向供给充裕转变,居民消费偏好逐渐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因此,要顺应居民消费趋势创造新供给,着力满足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的消费需求。

恢复和扩大消费,根本上还是要促进就业、增加收入。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日前在谈到进一步支持促进消费市场回暖升级的举措时称,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让老百姓有钱消费。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依靠劳动创造收入。加大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能力,同时完善税费优惠政策,激发社会消费潜能。

全国政协委员、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表示,当前扩大消费的核心在于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稳定就业预期,恢复消费信心。一方面,要将一系列消费政策重点着眼于中低收入群体,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降低基本生活、居住、社保缴费等成本,提升可支配收入水平。另一方面,要全面促进就业,强化就业优先政策,鼓励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加强就业服务、强化人力开发及就业培训,切实提升就业水平。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