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日报:这位“上海工匠” 集成中国元素打“世界牌”

“这样一条羊绒长围巾,里面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好东西、好元素、好技法。我们的产品,如今成了国内合作的载体和平台,以中国品牌走向世界市场。”


【资料图】

在上海金山山阳,上海沙涓时装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兼技术总监郭秀玲,指着企业的最新产品,这样向记者介绍着。郭秀玲是“上海工匠”。她正在国内合作与对口支援中,尝试一条“各地精华+上海工匠+创新集成”的新路。

“回到源头”

“回到源头,往往是创新发展的新起点。”郭秀玲回顾自己十多年的“上海工匠”成长史,感触最深的,就是这一点。

她是内蒙古人,从小在草原长大。她曾经为自己写过一篇深情的手记,回忆童年的生活,其中说道:“牧民是与毛毡息息相关的,秋冬季节里,毛毡是怎样重要的家庭纺品……毛毡是我小时候的陪伴,因为那是温暖的化身!”这“毛毡”两字,正是她事业起步的地方。

她年轻时候留过学,在德国有名的纺织企业做到高级技术人员。回国在上海办厂,为国际服装品牌“代工”。十年前,开始自创品牌。她想到了小时候,她记起了牧民的毛毡,那完全是“手里的活儿”,使劲儿,却是巧劲,而非蛮劲。从那时候起,她头脑里就有了“国内合作”的概念:用草原优质的羊绒原料,激活牧民“与天地同在”的“手里的技能”,活化传承,与上海的时尚创意结合,打造“活体生长”的品牌。

问起“回到源头”的工艺,最大的诀窍是什么?郭秀玲坦然地说,用手“慢慢地、耐心地拍”。在耐心拍的过程中,不同着色的羊绒,它们的细纤维彼此自然地“拍合”。艺术设计,不再是由流水线说一不二地完成,而是在人手与自然材质的“可能性”中呈现。所以,每一件制品,都是“这一个”,没有完全雷同的。

“好上加好”

“上海工匠”郭秀玲,近年来又在援藏的第一线,成为产业帮扶的一名带头人。

她认为,对口支援,永远是“双向”的。各民族的“好东西”实在太多了,我们始终应该尊重、敬畏并且欣赏,在交流合作中,让好东西彼此携手,好上加好。

郭秀玲讲述了深入雪域高原的感受:“我看到了当地氆氇工艺的唯美,看到了古老手工织机上绽放的光芒。”她深知,下一个十年,她有了新的探索和努力的方向。她深入日喀则和拉萨等地的角角落落,感受当地“活着的博物馆”的文化魅力;与当地农村合作社、地毯厂沟通洽谈,相互借鉴学习,让传统手工技艺不仅活起来,而且活得更加有活力。

索朗片多是西藏刚坚地毯厂的一名技术骨干,从事手工地毯、卡垫制作已有20多年。这次,她与其他5名技术人员,第一次走出西藏,来到上海沙涓公司学习交流。

郭秀玲说,她们都是经验丰富的“老匠人”,学习领悟力特别强,很专注、很投入、很用心,心中没有杂念。“虽然交流只有短短的两周时间,我们的羊绒毡制作工艺,她们已经眼到、心到、手到,掌握得特别到位”。同时,她们也是认真的老师,对于传统的氆氇工艺特别有心得,让大家看到了,各民族传统工艺的精华,“碰在一起,会有那么多的共同语言”。

去年,郭秀玲已在拉萨开出了首家沙涓精品店;今年,她还要进藏,近距离学习、复原传统的手工技艺,继续活化传承,带动更多少数民族偏远地区妇女就业。

“不讲故事”的故事

“上海工匠”国内合作的成果,正在走向世界,不断扩大自己的“国际朋友圈”。

中国人自己的高端服饰品牌“sandriver(沙涓)”,已连续多年参加巴黎时装周、巴黎时尚家居设计展的活动,在多个国家开出门店,巴黎著名的高档百货公司主动邀请在其场内设柜展示。

在国际市场上,郭秀玲才真正体会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话的内涵。美是独特的,又是共通的。郭秀玲收集了很多巴黎展会上的照片,照片上的参观者,对着沙涓的这些独特的“中国作品”,最多的是专注凝神打量的神态。很明显,他们看到了其中的“不同”,同时又感受到了共同的美感和喜悦。

在这样的场合,郭秀玲一般“不会上前说太多的话”,美不需要太多的话来解释。好故事不是刻意讲出来的,而是踏踏实实做出来的。郭秀玲称之为“不讲故事”的故事。

不用太多的言语,法国著名的现代派艺术家,通过经纪人与郭秀玲取得联系,希望寻找合作的渠道,让大色块的现代抽象画融入沙涓的羊绒毡制作之中。外国艺术家感受到了,虽然抽象画与羊绒毡是那么的不同,但它们在自然的“可能性”中实现艺术设想的精神,却是契合无间,一通百通。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