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险业一季度净利润增长强劲 市场预期有望持续回升|焦点播报
近日,A股五家上市险企相继披露了实施新会计准则后的首份业绩报告。在新准则之下,A股五家上市险企合计归母净利润达959.64亿元,同比增长近七成。其中,中国平安、中国人保、中国人寿寿险公司、中国太保、新华保险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83.52亿元、117.21亿元、69.17亿元、178.85亿元和116.26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48.9%、230%、114.8%、18%和27.4%。
“综合来看,上市险企一季度业绩回暖趋势显著,寿险业务新单保费、新业务价值和队伍规模均释放积极信号。”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各家险企一季报业绩表现均超预期,这也表明负债端已开始复苏,资产端趋势向好。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有助于保险公司提升盈利透明性、增强与国际同行对标及跨行业企业可比性,促进保险行业高质量发展,未来行业景气度有望持续回升,资产负债共振将对保险行业构成有力支撑。
寿险改革显成效
(资料图)
人力规模降幅收窄
业绩报告显示,一季度上市险企旗下的寿险新业务价值均迎来明显增长,企稳迹象显现。今年一季度,平安寿险、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太保寿险、新华人寿新单保费同比增速分别为27.9%、16.6%、-11.9%、-5.2%,需求侧和供给侧的共振推动新单销售得到改善。
以寿险业龙头中国人寿寿险公司为例,一季度实现保费收入3272.21亿元,同比增长3.9%。其中,新单业务实现正增长,新单保费达1176.69亿元;首年期交、10年期及以上首年期交保费等指标,均实现增长。记者注意到,一季度,中国人寿寿险公司新业务价值增速由负转正,同比增长7.7%。
今年以来,平安寿险业务改革逐步显现成效。一季度,平安寿险及健康险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8.8%至137.02亿元,其中代理人渠道、银保渠道、社区网格渠道均实现同比正增长;寿险与健康险业务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49.71亿元,同比增长104.5%;寿险保费收入1717.67亿元,同比增长5.6%。
从新单渠道结构来看,各家公司秉持“价值银保”,个险渠道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储蓄类产品需求旺盛。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一季度,太保寿险银保期交新单同比增长399.1%,新华人寿银保期交新单同比增长75%。
一家大型寿险公司负责人表示,随着我国防疫政策优化和居民储蓄以及保障需求的持续高涨,险企渠道转型成效正在加速,包括提高招募门槛、清理虚有人力、调整培训体系、修改代理人基本法等。
总体来看,一季度上市险企代理人规模呈现企稳态势,同比降幅显著收窄,队伍质态持续改善。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发布数据显示,截至一季度末,公司销售人力为72.2万人。其中,个险销售人力为66.2万人,环比基本持平;个险渠道月人均首年期交保费同比提升28.8%。太保寿险核心人力人均首年佣金收入、核心人力月人均税前收入均同比大幅提升。
“几家上市险企虽然人力规模仍在脱落、保费收入增长仍然乏力,但行业整体已呈现人力降幅收窄、人均产能提升的趋势,寿险改革成效开始显现。”据中信建投分析师团队预计,尽管一季度只是行业全面复苏的开始,但代理人“量稳质升”仍非常值得市场期待。
新准则下保费收入
更加直观透明
从今年一季度行业经营情况看,实施两个新会计准则后,保险公司资产负债表基本保持稳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变化不大,但从利润表看,新准则下对保险公司营业收入影响相对较大,利润总体实现正增长。
“实施新保险合同准则后,险企保费收入确认方式将更加透明、更加直观。”据一位行业人士分析,与原准则相比,新准则对于保险业务收入的名称和定义发生变化。在新准则下,营业收入影响相对较大,主要是在原准则下保费收款一次性全额确认为收入,新准则下保费收款在整个保险期间逐期确认收入。例如,10年期趸交保险产品在原准则下一次性确认收入,在新准则下在10年内分期确认收入;10年期期交保险产品,交费期限为3年,在原准则下在每年交费时确认收入,在新准则下10年内分期确认收入。
根据上市险企一季报披露,采用新保险合同准则后,五家上市险企保险服务收入均较此前的已赚保费有所下滑。数据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五家险企调整后的保险服务收入合计约3626亿元,相较调整前合计的已赚保费减少超5000亿元。其中,以寿险为主要业务的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和新华保险变化幅度较大。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和新华保险实现保险服务收入分别约461亿元和142亿元,而调整前的已赚保费收入分别约2945亿元和639亿元。
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近日表示,从一季度情况看,实施两个新准则后的保险公司资产负债表基本保持稳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变化不大。从利润表看,实施两个新准则对保险公司营业收入影响相对较大,利润总体实现正增长。
聚焦
长期保障型产品
近日,中再寿险联合波士顿咨询发布的《全球人身险市场经验及中国人身险转型研究》显示,到2035年,我国人身险市场在“三新一高”整体要求下,将完成六大关键转型,包括:规模增速从“高速发展”向“中速提质”转变,险种结构从“寿险主导”向“丰富多元”发展,产品特征从“中短单一”变为“长期综合”,金融融合从“相对有限”到“适度提升”转变,渠道结构逐步从“粗放发展”变成“专业制胜”,价值来源从“投资牵引”过渡到“利源多元”。
前不久,银保监会人身险部对寿险公司进行调研,并组织保险行业协会和相关保险公司召开座谈会,关注各类型产品预定利率、分红水平、结算利率、资产负债匹配等情况,引导人身保险行业降低负债成本、加强行业负债质量管理。来自业内的消息显示,监管部门近期召集保险公司进行研究,调整新开发产品定价利率。
“此举将长期利好行业高质量发展,头部险企或将受益。”中信建投分析师认为,近年来热销的增额终身寿险等产品对利率较为敏感,若定价利率上限下调将有助于行业降低负债端成本,消除潜在利差损风险,从而更好地发挥保险产品的优势,聚焦长期储蓄和保障型产品、实现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