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整治学术挂名乱象要破立并举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钟颐

近期,全国多所高校提出“彻底清理学术不端问题论文存量”。有媒体注意到,科技部办公厅已于4月27日印发“关于开展论文学术不端自查和挂名现象清理工作的通知”,清查对象为2018年以来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术乃天下公器,人皆不可得而私之。”论文署名的严肃性在于,它不仅代表着科研成果的归属,同时也表示“文责自负”的承诺。所谓挂名,本质上就是欺世盗名、学术不端——去年9月科技部、中央宣传部等22部门印发的《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规则》就明确指出,“无实质学术贡献署名等违反论文、奖励、专利等署名规范的行为”,属于科研失信。

学术挂名是老问题,但总有新素材,背后的动机也不尽相同:有的是“吃唐僧肉”,变相买卖论文;有的是“互通有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搞“圈子文化”;有的是“顺水人情”,友情爱情师生情,都付挂名中;还有的是“权力的游戏”,如导师为了评职称,抢学生的作品……无论事出何由,危害都是显而易见的,它伤的是公平竞争,损的是学术尊严,侵蚀的是科研净土,对此,决不可“蜻蜓点水”,必须重拳出击。

科技部此次严打学术不端、倒查五年,且将挂名乱象作为整治重点,可谓态度鲜明、动了真格。不过,在具体操作上,也会面临不少现实难题。不难想象,相比抄袭剽窃等其他学术不端行为,学术挂名通常发生于“学术利益共同体”之间,有较强的隐蔽性,存在诸多模糊地带。比如,就“实质学术贡献”而言,目前似乎还只是一个原则性规定,具体的裁量标准还不够清晰,这直接关涉到相应的法律震慑力和道德压力,尤其是相对精尖的研究,如何确保外部评判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有待花大力气不断探索。

对种种乱象釜底抽薪,最终还得用好科研“指挥棒”。毕竟,无论治标层面的制度设计多么严密,只要“利益引力”不断,就总会有人机关算尽、空子钻尽。改变“论文至上”“以数量论英雄”的不良倾向,建立科学合理的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便显得尤为关键。这不仅有助于克服论文“重量轻质”的弊端,更符合从长期积累到重点突破的科研规律,想靠一纸“成果”蒙混过关的“南郭先生”,自然也难以轻易得逞。

名不正,则“学”不顺。论文一经发表,署名就相当于一个公开档案,能不能经得起检视,只是时间问题。不走旁门左道,不留学术污点,既是对科研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