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简单汇董事长童泽恒: 科技是供应链金融突破发展瓶颈的核心动力
作为向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提供综合性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供应链金融可以精准服务供应链产业链稳定运行,促进经济良性顺畅循环。
近年来,我国多部门陆续发布《关于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支持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循环和优化升级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支持供应链金融规范发展,同时也向其支持实体经济提出更高要求。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诸如简单汇信息科技(广州)有限公司(下称“简单汇”)的供应链金融科技平台诞生并迅速发展,为盘活中小微企业应收账款,缓解产业链上下游融资难融资贵作出了极大贡献。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日前,简单汇董事长童泽恒就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变化和问题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
供应链金融发展分为四阶段
《21世纪》:供应链金融服务中小微企业的突出优势是什么?为了充分发挥这些优势,简单汇做了哪些创新探索?
童泽恒:在服务中小微企业方面,供应链金融具有独特而突出的优势。首先降低了金融服务门槛。中小微企业因为自身规模限制和缺少合格抵质押物等关系,较难获取有效的金融服务,而供应链金融弱化主体信用及抵质押物,强化供应链关系和交易属性,使得中小微企业更容易获取优质金融资源;其次提高了金融服务效率。一方面,由于银行风控模式更侧重交易信用,供应链金融业务流程得到了简化。另一方面,为了满足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高频、小额”的特点,大量的新技术被应用,线上化、智能化进一步提高了效率;还有就是降低了成本。目前供应链金融模式主要是“反向保理”模式,即将高信用等级的企业信用和交易信用有效嵌入到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服务中,大幅地降低其融资成本。
作为一家供应链金融科技服务商,这些年我们做了大量的创新探索。比如,我们推行的数字保理、供应链票据业务,可以有效降低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门槛,帮助他们获取便捷的金融服务。再比如,我们推动的数字保理证券化、票据证券化等创新业务,可以帮助企业对接银行普惠资金、人行绿色票据再贴现等资源,显著降低其成本。另外,大数据风险识别、智能化资料审核、区块链存证以及开放平台服务等都能有效地简化业务流程、提升服务质效。
《21世纪》:结合简单汇的发展,当前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处于哪个阶段?呈现出怎样的特点?金融机构和中小微企业的诉求发生了哪些变化?
童泽恒:站在科技公司的角度看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以风险管理和运营管理为核心内容,可以分为线下、线上、智能和智慧四个阶段。结合行业的发展现状,我们认为目前正处于半线上化向线上及智能转变的阶段。
具体到特点上,仍可以从风控和运营两个角度看。风控角度,供应链金融风控的贷前,仍是以专家经验为核心,以交易数据等为辅;而贷后则是以数据监测、智能评估等为基础的客观管理为主,以现场调查等为核心的人工干预为辅。运营角度,供应链金融业务基本实现了线上化或半线上化,比如业务流程管理、电子签约、身份自动识别、材料智能审核等,但智能化程度仍然不高,尤其对于关键业务节点的覆盖较低,比如风险准入、价格形成、结算清分等。
经过多年的发展,一方面金融机构、企业和科技公司已积累了大量的业务数据,有基础去推动更多的智能化应用;另一方面供应链金融服务中小微企业在降本增效方面也快达到瓶颈,也必然要更多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设计。所以,下一阶段在业务智能化,尤其是在授信、风险监测、定价和交易等核心环节将面临突破;而中小微企业则更倾向于服务全线上化,例如在收付款、清结算、融资流程等方面。
两方面发力拓宽发展空间
《21世纪》:在你看来,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是否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具体可以从哪些方面发力?
童泽恒:提升空间是显而易见的。按照当前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情况看,大体可以从两个方面发力,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
一是加强新的金融科技技术研究和应用,进一步降低应用的软、硬件成本。金融科技是提升供应链金融服务覆盖和效率最有效的方式,而最大的应用瓶颈则是体现在成本上。目前来看,例如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固定应用成本还比较高,一般需要较大业务规模的应用场景来支撑,但这与供应链场景细分、需求差异化和定制化的发展趋势矛盾,所以强化基础技术研究,降低应用成本是我国供应链金融进一步创新发展的基础。
二是推动商业数据资产交易的规范化。我们知道供应链金融很核心的风控是各类交易数据的相互校验,例如贸易流、物流、资金流的三流合一,但是目前这些数据基本都是分别存储在不同参与主体,各方的互通互联和相互校验不但缺少有效、经济的技术应用,更重要是缺乏合理的、标准的、商业的数据交换机制,也就是在数据安全和合规基础上的高效应用。
《21世纪》:制约我国供应链金融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和痛点是什么?你们是如何应对的?对行业发展有何建议?
童泽恒:这个问题也可以分两点来看。第一是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思维的转变,从过去的企业主体信用评估向企业间交易信用管理进行转变,这是金融机构深化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关键一步;第二是供应链场景下各企业商业数据的碎片化,难以有效共享和交叉校验,或者说达成的成本太高、效率太低。
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这些年一方面在不断探索金融科技在供应链场景的应用,持续推动与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合作,逐步通过大量的历史业务数据来证明技术有效性和可靠性,使得越来越多合作机构的服务模式从线下转到了线上,风险控制从专家经验转向了数据挖掘;另一方面建立了开放式的供应链科技服务平台,围绕产业客户的具体场景设计产品和功能,构建有效的商业化机制来打破供应链数据孤岛,力促各方参与者信息安全的同时实现商业价值最大化。
结合实践经验,我们认为有两个方面的重点工作需要推进。第一是梳理重要金融科技应用标准,强化金融机构对技术管控的信任。比如在数据传输、身份识别、电子签章等基础应用方面形成技术标准,达成行业共识;第二是完善企业商业信息共享和商业化应用的基础设施和行业规范,降低供应链数据互通互联和交叉验证的成本。
积极探索金融科技应用
《21世纪》:整体而言,供应链金融正朝着更加安全、高效、智能的方向前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在金融科技应用方面,简单汇做了哪些探索?
童泽恒:目前,我们的主要服务实现了全面的线上化,其中的主要流程基本实现了自动化和智能化。举几个例子来说,比如我们以中登网债权登记、税务发票、企业股权关联以及历史贸易等数据为基础,自主研发企业关系智能分析及评价模型,通过实时的债权登记重复性、企业交易关联性、税务发票真实性等交叉校验,动态更新供应链企业“知识图谱”,用于提升平台的服务能效。
我们也是最早应用区块链技术存证平台业务数据,确保数据安全和可追溯的供应链科技平台。供应链平台集合了来自多个商业主体的交易数据,连接企业与金融机构,实现数据互通和信息共享,因此安全性、可追溯性成为了重要基础,而区块链技术正好可以满足这一要求。通过区块链技术应用,我们强化了企业和金融机构对平台信息安全性和准确度的认可,为业务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交易真实性验证是供应链金融风控的重要内容,而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仓储和能源管理等方面已经有比较成熟的应用,因此我们在一些高频、小额、短期限的交易场景中,将企业物流系统的物联网数据用于交易真实性的交叉验证,大幅提高了有效性和准确度。比如,我们将物联网设备部署到光伏电站上,实时掌控设备运行情况、发电量、发电功率、衰减情况等运营数据,用于多维数据的关联组合、交叉验证,支撑对应金融服务的风险审查和贷后管理。
最后,整个供应链金融服务过程会涉及到大量的企业证照、交易材料、法律文本等,因此资料审核和信息校验的质效就成为服务平台的核心能力。我们结合多年的业务经验,利用OCR、NLP等技术自主研发了智能审单应用,能够支持各类型文本、数据包的识别及智能解析,大幅度提高了运营效率和质量。
《21世纪》:展望行业发展前景,金融科技在助力供应链金融拓展功能、突破瓶颈方面可以发挥哪些作用?平台在应用金融科技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童泽恒:正如前面所说,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发展离不开科技,科技是供应链金融突破发展瓶颈的核心动力。一方面,技术应用能帮助金融机构转变传统风险管理思维,转向关注供应链场景下的交易信用、标的物信用等,增加以交易数据为核心的客观信用评价占比,更有效支撑产品和服务创新;另一方面,技术应用能更好地组织和整合供应链相关资源,尤其是数据互通和信息共享,能够提升整体的风控效率和质量;还有就是,技术应用能进一步提升效率、降低业务门槛,使得金融服务能够更加深入产业生态、覆盖更多末端中小微企业。
而供应链科技服务平台作为技术应用和创新的重要载体之一,则需要在风险合规、技术服务等方面做好工作。具体而言,供应链平台作为金融机构提供客户服务的重要入口,需要持续建立全面、有效、高质的风险管理体系,发挥好新技术在客户准入、资料审核、信息安全和数据监测等环节的优势,围绕业务场景和用户习惯,差异化定制流程和规则,合规运营做好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好助手;供应链平台应作为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组成部分,需要在系统研发、能力建设方面以企业信息化协同和提升供应链资源配置效率为目标,增强平台与企业财务、采购、仓储、物流、销售等供应链管理体系的数据互联互通能力,真实反应供应链生态的业务需求和链接金融机构的优质服务,以此构建平台的核心商业价值。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