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科技+农业”创新之道: 既要“看得见”又要“用得好”
科技给农业产业链带来的价值不仅限于解决“三农”的融资瓶颈,还有为不同的产业链供应链创造多元、丰富且更具穿透力的价值。更为重要的是,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技术通过不断深入农业产业实践迭代升级,从而使数字化平台具备了对于产业自身特点的深度理解和基于逻辑的推理能力,可以帮助金融机构在限制条件下,为特定群体匹配最适合的金融产品。
在供应链金融科技领域中,面向种植、养殖等农业产业,科技如何进一步高效介入信贷、风控等关键环节,提升产业价值?
【资料图】
近一段时期,随着供应链金融科技在制造业、零售业、农业等领域的加速布局,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供应链金融科技平台涌现,让众多科技界、金融界人士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与实践。
基于AI技术的GPT系列模型、多模态大模型等进入公众视野,相关应用备受关注,而借助AI模型的泛化能力,农业产业数字化也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就科技端的创新而言,《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数字技术的应用正在加速赋能于农业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围绕生物资产的估值难、确权难等痛点,科技平台联合金融机构通过科技创新手段,满足不同品类、不同环境的农业小微企业在信贷等方面的真实性需求。
从产业链、供应链的视角来看,“企业在特定产业链上下游的参与主体往往有一些共性的特点和需求,金融服务逐渐从面向个体的需求转化为面向产业链同类企业的一般性需求,这就成为一个重要的创新点。”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表示。
农业产业也是如此。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产业振兴,而农业产业的发展和升级又是产业振兴的重要部分。围绕农业产业的科技创新,既要解决“三农”群体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又要从产业链、供应链着手,实现产、供、销、融一体化的数字化服务。
服务于农业产业的供应链金融科技生态如何塑造?科技企业正在给出自己的答案。
“我们的路径分为三条:‘看得见、数得清、算得准’。”京东科技农业金融科技部产品与研发负责人刘丹阳介绍道,首先是“看得见”,通过一切手段,包括视频技术、声呐技术,让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所有生物都对客户可视;其次是“数得清”,通过AI视频等盘点技术,帮助客户了解存栏资产的数量、数值,通过数量反馈经营生产活动;最后是“算得准”,基于生物体生长的具体曲线数据以及京东集团拥有的产地和销地交易信息数据,通过资产的存栏数量乘以市场价格,获得资产存栏价值,进一步帮助金融机构控制好相关的风险。
将生物资产变成可视、可信、可用的数字资产,一方面可以辅助金融机构对肉牛、生猪、肉禽、蛋禽、水产等农产品授信提供数据支撑;另一方面,令生物资产可追踪、可监控,了解农业资产和生产信息,有助于实现农业生产全流程的监管优化。
可以说,科技给农业产业链带来的价值不仅限于解决“三农”的融资瓶颈,还有为不同的产业链供应链创造多元、丰富且更具穿透力的价值。更为重要的是,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技术通过不断深入农业产业实践迭代升级,从而使数字化平台具备了对于产业自身特点的深度理解和基于逻辑的推理能力,可以帮助金融机构在限制条件下,为特定群体匹配最适合的金融产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从措施看,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在国新办举行的2023年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要推进科技创新,重点是推进设施农业装备制造、专用品种协同攻关,加快研发一批与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相适应的技术和装备,解决制约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的关键和突出问题。要推进集成创新。针对不同产业类型、不同区域,集成组装一批实用技术模式,加快推广应用,提高资源效率和产出效益。
可以确定的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并在小微金融、农村金融等领域投入应用,解决其“卡脖子”难题,对金融机构与科技公司而言已经是一道必答题。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服务于农业产业的供应链金融科技平台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面向农户的金融公平性问题。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只有金融机构参与,而没有地方政府、龙头公司和科技企业的参与是不现实的。在产业数字金融生态下,实现乡村振兴、帮助农民致富,一切的金融服务都需要多方协同形成合力,通过政策支撑、金融支撑、科技支撑,才能更好地引金融活水助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实际上,从短期来看,在农业产业链的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推动科技的应用与创新只是一步。在业内专家看来,基于中长期视角,还需要关注如何构建起更为良性的农业产业链金融新生态。比如,对农业科技发展最为重要的数据这一生产要素,能否充分发掘产业链的海量数据价值,仍需要对算法、模型予以进一步的创新。
“如果说我们进一步发掘和规范产业链中的各类数据资源,使得它们更加可计量、可分析、可确认、可流通,从而成为有价值的数据资产,这不仅可以服务于产业链金融活动本身,而且能够有效地弥补产业链当中中小微企业在融资活动中的信用缺失。”杨涛直言,这正是当前一个重要的“窗口期”。
另外,作为金融基础设施的一部分,介于市场自发活动与严格法律法规之间的产业链金融标准化建设也非常重要。
去年,中国人民银行等四部门发布的《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加快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有效推进普惠金融标准建设,加强产业链供应链金融标准保障。
业内预计,未来,推动跨平台、多链台的标准化建设将成为重中之重。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