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编虾笼 休渔不休工
眼下,吴川已全面进入休渔期,将一直持续到8月16日12时。虽然休渔,但勤劳的吴川人并没有停下手中的活。
车辆驶入吴阳镇海山村委会麦屋园村,只见周奶奶正在编织虾笼袋子。“我做这个有三四年了,每天能做260个左右,一个一毛钱,一天差不多26元。”周奶奶介绍,她以前就是渔民,对于编织虾笼袋子,她非常熟悉。“首先要裁剪,再穿绳,最后再用白线将网的两边连接起来,一个袋子就做好了,这也是虾笼加工的组成部分。”
据了解,塘尾街道的虾笼十分出名,当地加工并销售虾笼的厂家有95户,单加工虾笼的则有89户。虾笼的加工多以手工编织为主,农户主要分布在吴阳镇、振文镇、黄坡镇、塘镇等地。
(资料图片)
●文:陈玮琪
工艺繁琐
需五道工序组合完成
编织袋子、连接网框、组装虾笼……一个简单的虾笼,背后的工艺并不简单。
“每个虾笼都是分部分完成再进行组装,一般可分为5道工序,即5个工种。”吴川市塘尾街道金养虾笼渔网厂负责人杨金养介绍,其公司合作的农户近百人,每个农户所负责的工艺也有所不同。“虾笼的制作工艺非常繁琐,用机器很难完成。”
听着悠扬惬意的粤剧歌曲,住在吴阳镇三端村委会达下村的李奶奶和黄爷爷正在分工合作。只见李奶奶一手固定网框上的塑料软管,一手用绕着白线的渔网梭来回绕圈打绳结,不一会儿便固定完成。“这些框的交界处如果不用塑料软管包裹住,用的时候就很容易钩网,不利于使用。”李奶奶说。
在李奶奶旁边,黄爷爷正坐在一个绕了许多绿色粗线的轮盘前。只见他一手拿着大号的渔网梭,一手缠绕绿色粗线,以备后期连接网框时使用。
谈起连接网框,农户也有不同方法。
恰逢小雨,吴阳镇那良村委会那良东村的林奶奶正在家中将网框角对角地连接起来。为保证每个网框间距一致,林奶奶还用了“虾笼模具”,一个网框固定在前,一个网框固定在后,间距便能统一。“我一天能做十到十二个,有空就做,做了有10年了。”林奶奶介绍,她已经非常熟练,平常也是空闲时间才做,还能补贴家用,她很开心。
在吴阳镇三端村委会三东村,农户黄阿姨家的院子里摆放着一个长长的架子,这是她的连接网框工具。原来,黄阿姨一开始也是跟着邻居学手艺,后来由于长期久坐,她便向人取经学习,搭了一个有着不同规格的架子,使用时,只需将网框按顺序搭在上面,她便可以站着工作,同时还能运动一下,一举两得。
不论编织虾笼袋子还是连接网框,都是加工虾笼的其中部分,而要想形成一个完整的虾笼,还需要最后一步——组装。“组装这一步因为工艺最复杂,所以工钱也是最多的。”杨金养介绍,有的农户选择在家组装,有的农户则喜欢和大家一起工作。
在吴阳镇的官歌坉市场,可见3条初具雏形的虾笼整齐地摆放着,几个妇女正有序进行组装。“我做这个有10年了,每天早上6时就来市场,这里暂时没有租出去,我们便利用起来。”吴阿姨平常除了煮饭和做家务,其余时间都用在组装虾笼上,一天工作八九个小时,一年可以收入三四万元。
除了吴阿姨,还有一个梁小姐也在组装虾笼。“我不仅做虾笼组装,我还做快递、酒席服务员等,我每天就做两三个小时,不仅可以消磨时间还可以赚钱,一举多得。”梁小姐笑着说,然后又叮嘱杨金养再给她们送些材料过来进行组装。
“她们是一起工作的,我也一起送货,经常三四天就送一次,一次就送四五十个虾笼的组装材料。”杨金养介绍。
供不应求
虾笼销往全国各地
走在吴川市塘尾街道,沿途可见许多虾笼的销售厂家、商家。多年来,他们都与虾笼打交道,而塘尾街道的虾笼也十分出名。
“仓库有存货,您看需要多少,我安排司机给您发。”“这个规格的虾笼暂时没有,需要等三四天。”在塘尾街道金养虾笼渔网厂,杨金养正与客户沟通并不断记录客户的需求以便后续发货。
据了解,2015年,杨金养的妹妹正在湛江负责虾笼销售,得知虾笼生产供不应求,他便打算入行。“刚开始也不懂怎么制作,为此还专门买了一个虾笼来研究,慢慢就学会了。”杨金养说。
了解虾笼制作工艺后,杨金养便到各个村庄去找人和招人。
“制作工艺非常容易学,农户也多在闲时开工,对于不懂工艺的农户,我也会上门去教。”杨金养透露,生产链建立后,他便张罗着开一个店面,加上塘尾街道的虾笼较为出名,常有许多外地客商来此接洽和合作,便慢慢积累了客源。“如果是现在才入行,肯定没有以前那么容易,因为很难找到客源了,我也算是抓住了时机。”杨金养说。
谈及目前的生产模式,杨金养提到,通过分工,农户只需要专注一个工艺流程,操作上更加熟练,效率也更高。此外,农户多为空闲时间才编织,可以做到工作、生活两不误。
如今,经过多年发展,吴川市的虾笼已售至外省乃至全国各地。“现在虾笼主要卖到广西、阳江、茂名、海南、佛山、广州等地,回头客也非常多,还有很多老客户也会推荐新客户来合作。”杨金养介绍。
好的质量才能留得住客户。多年来,吴川市各虾笼加工厂家从规格、材料、手工上下功夫,让规格更适应市场需求,让材料更耐用,让手工更规整美观。“目前整个行业都处于较为平稳的状态,下一步,我们计划根据客户和市场的需求调整生产。”杨金养表示,鉴于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他对虾笼的手工制作信心满满。
杨金养的经历和日常,是塘尾街道众多虾笼加工厂家的缩影。在这上百户厂家的背后,关系着许许多多的手艺人,他们或是为了消磨时间,或是为了补贴家用,但不变的是,他们都从这项工艺中有所获益,而这项工艺也被不断推广和传承。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