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地理丨乌兰布和沙漠“种菜”记

编者按:

在AI成为全球热议话题的当下,它能否真正觉醒、替代人类仍无定论。但是,在中国广袤的热土上,新技术、新政策正在加速城市和产业的数字化,并推动经济发展进程却是毋庸置疑。


(资料图片)

在以数据、算法驱动的未来,数智化城市成为新的趋势。借助数字化和互联网的力量,越来越多的城市产业带找到了出圈、成长、壮大的新方式。无论是京沪深穗等一线城市还是边陲小镇,信息鸿沟不断被打破,产业的发展也不再受限于物理范畴的距离。

我们深刻意识到,凡事欲速则不达,数字化不是一场狂飙突进的运动,城市产业的发展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城市和产业的数字化,本质上是仍然要遵从初心,一座城市本身的优势和发展规律,才是核心源动力。

为此,21世纪经济报道特别推出“数智地理”系列报道,挖掘城市产业背后的内生力量、创新举措以及数字化带来的新动能。

本期聚焦内蒙古巴彦淖尔。在沙漠变绿洲的征途中,从业者们在数字化的加持下,正推动产业生态化建设。在这一刻,城市消费者与遥远的沙漠相连接,一口一口“吃掉”乌兰布和。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董静怡巴彦淖尔报道

在蒙语中,“乌兰布和”意指“红色的公牛”,刮起风沙时,这里的天空是一片红色的景象。谁也不曾想过,有一天,沙漠里也能种出有机菜。

这要从十多年前讲起。2009年,圣牧创始团队在乌兰布和沙漠正式扎根,在此后的日子里,他们在沙漠腹地种下了9700棵沙生树,将200多平方公里变成沙漠绿洲。

这里是一片纯净的土地,近百公里人迹罕至,没有任何工厂,形成过滤病毒的天然屏障,又可以引黄河水和湖水自流灌溉,是培育有机产业的绝佳选择。

“有机”是指一种农业生产方式,要求在动植物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等物质和基础工程生物及其产物,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采取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吃有机不仅是一种追求健康、品质的生活理念,也成了一种环保主张。

在沙漠里扎根十多年的圣牧草业总裁刘文光看中这个机会,带领团队打造了一个以乳业为核心的全有机产业体系。今天,圣牧又在这片绿洲上培育出了千亩有机贝贝南瓜。

经过测算,每一株贝贝南瓜在成长过程中,都可牢牢抓住将近4平方米的土壤,能够保证水土不流失,而消费者每吃一颗有机贝贝南瓜,都能帮助乌兰布和沙漠锁住0.25平方米的土壤。

乌兰布和沙漠总面积1万平方公里,经过十多年治理,22万亩沙漠成为优良草场,200平方公里的沙漠披上绿装。在沙漠“战天斗地”的刘文光有一个心愿,“我们一直继续治理下去,总有一天可以让乌兰布和沙漠在地球上消失。”

飞往沙漠的订单

乌兰布和沙漠是中国八大沙漠之一,地处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巴彦淖尔市和阿拉善盟境内。

“沙漠种菜我们还在摸索,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叶菜基本不能种,只能尝试根茎类的作物。”刘文光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在沙漠里扎根十多年的刘文光在试水有机菜之前,显然低估了生鲜农产品的销路之难,“相比牛奶,有机菜可真不好卖。”

在种植初期,刘文光遇到的最大问题是销路不畅。“早期只有一些渠道,比较零散。”刘文光表示,圣牧在2019年尝试了沙漠红薯、山药等等多个品种,已经拥有较大体量的圣牧完全没想到会面临无路可销的困境,“第一年我们种出了品质极好的红薯,但是种出来发现卖不出去,最后全烂在地里了。”

2021年,事情迎来转机。盒马有机蔬菜负责人刘良超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乌兰布和沙漠也能种出有机南瓜,于是向遥远的沙漠里下了一个订单。

“我在行业里面已经有15年了,但是沙漠能够种东西对我来讲仍然是非常震撼的事情。”刘良超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地处沙漠地带,风力极大,南瓜的幼苗很容易被刮断产生减产,再加上有机基地类野外的生存环境,基地里的生物多样性也同样给种植带来挑战。

刘文光表示,这里的沙漠绿洲有丰富的鸟类、野兔、刺猬、狐狸种群,而瓜田面积大,看管的工作人员比较少,导致当地小动物经常来“分食”南瓜。且基地人工劳动力总数少,种植中人工干预极少,因此总体产量与国内其他基地相比产量仅为60%左右。

但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干物质积累,盒马在圣牧有机基地种植的有机贝贝南瓜、有机玉米等甜度更高、糯度更大、粉度更好。

虽然第一批订单只有少量,但令人意外的是,该品类在盒马上线后很快销售一空。刘良超没想到,沙漠里不仅能种菜,种出来的菜口感还很好。

“做有机最大的担心就是种出了好东西卖不出去,更何况是地处偏远的荒漠里,他们太难了,我吃了他们的南瓜和玉米,看到了荒漠里‘战天斗地’的这样一群人,只有一个念头——让他们得到应有的商业回报”。刘良超表示。

自2022年始,圣牧有机农产品基地开始为盒马种植有机南瓜。在盒马的推动下,原本只是试种小部分的有机南瓜,在2022年试种下近200亩;当年8月,收成40万颗。

第一批试种给基地了信心,2023年,扩种到1000亩,预计收成200多万颗。刘文光表示,目前,圣牧已经与盒马达成了深度合作,下一步将继续战略合作。

这对于以“修复地球”为愿景的刘良超来说,也将遥远的目标落到了实处。

有机走入百姓家

7月26日,今年第一车由乌兰布和沙漠运出的有机贝贝南瓜发车,8月,它们已通过盒马走上了消费者的餐桌。正如沙漠有机贝贝南瓜受到消费者欢迎一样,众多有机食品的消费热度逐年攀升。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2022年度《中国有机产品认证与有机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21年有机产品销售额达951亿元,较2020年增长18.3%,连续多年位列全球第四。但看人均水平,中国消费者人均年度累计消费仅有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杜相革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有机农业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成长期,虽然发展增速较快,但是还未形成具备规模的市场体量,有机产品的主导市场平台还十分欠缺,在有机消费市场规模还在培育阶段,需要用价格和价值的对称来逐步引起消费者信任。

“有机产品贵的核心原因是卖不出去。”盒马有机品类运营许成志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没有销路是最大的困难。“以前一个基地种100亩菜,可能卖出去的只有10亩,但是这10亩的成本要算在100亩的费用里面,”刘良超举例称,“种多了,没有市场卖不掉,这样就搞成了一个恶性的循环,价格则居高不下。”

与盒马的合作是一个大且稳定的订单来源,盒马通过后台的算法支撑,得出预估订单量,给到农场前置订单,增加它的规模效应。“因为有盒马的订单,我们的量比去年翻了一番。”刘文光表示。

有了销路,接下来的重点在于减少损耗,让种出的产品更多地发往消费者手中。供应商们普遍面临两个问题,一是有机种植出成率低,二是农产品运输成本高。

由于有机种植不使用农药,导致出成率相比普通蔬菜要低很多,有些品出成损耗会达到约50%~60%。

针对这个问题,盒马通过自身供应链对基地进行赋能,将一些品质完全达标但卖相不好的商品,以净菜加工的方式做成有机净菜投入到市场,提高商品的附加值,帮助基地能够减少35%左右的损耗。

运输路途上的损耗是下一个挑战,运输方式不当、运输时间过长、运输温度不合适等因素都会导致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受损。

刘文光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第一年种植有机南瓜时,储存损耗5%左右,物流损耗高达30%。以往由于销售订单规模较小,渠道零散,批量化需求较多,运输过程中在多地周转,损耗至少占十几成。而直对消费者的点对点快递发运,运输成本又会非常高。

今年,首批沙漠有机贝贝南瓜从乌兰布和沙漠田间地头经过采摘、装车,直达上海,再依靠密集的盒马仓配系统由长三角地区向全国覆盖。刘文光表示,有机农品的损耗降低了一半。

“农业,尤其像有机农业,只要你真的种出来,把它卖掉了,农场是不会亏钱的。”刘良超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直接带来了价格的“平价化”,在盒马上,300克以下包装的有机蔬菜已有多数卖到了10元以下。

自2018年以来,盒马在全国范围里已经有100多家有机合作企业,涵盖全国268个基地和工厂,其中还有41个有机盒马村。有些供应商通过与盒马数年的合作,已经成为有机领域里的龙头企业。

随着高频的品类具有越来越高的性价比,低频的品类越来越丰富多样,有机食品的认知渗透更为广泛,消费群体在逐年增长。

对于刘良超来说,离治理沙漠的梦想也越来越近。“经过测算,每一株贝贝南瓜在成长过程中,可牢牢抓住将近4平方米的土壤,能够保证水土不流失,希望未来我们能帮助乌兰布和沙漠锁住更多土壤。”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