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视点!手工“土陶师” 坚守在乡村

随着陶瓷生产工业化、规模化、自动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往日兴盛的手工制作土陶技艺也开始日渐式微,“土陶师”在乡村屈指可数,手工制作的土陶技艺一度进入了非遗行列。在河源市连平县元善镇新龙村和紫金县苏区镇黄布村,记者近日先后走访了当地为数不多的两位土陶制作师傅,数十年来,他们在乡村一直坚持与泥土打交道,坚守和传承着乡村手工制陶工艺,希望它能够继续薪火相传并重焕生机。

全县唯一一名手工制陶师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全县现在仅剩下我一个人在坚守制作手工土陶制品,为了连平窑的薪火相传,我还要坚持下去。”现年44岁的梁常密,是连平县土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他感慨,自打12岁与泥土打交道以来,至今已有32年。梁常密目前在连平县元善镇新龙村开办“常新陶艺厂”。

梁常密称,连平土陶制作的流程比较繁杂,是一门细致活,需要经过土陶选料、踩泥、拉坯、修坯、上釉……在一整套严谨、复杂的工序之下,一件件陶器才得以出窑。梁常密告诉记者,新龙村黄泥岭制陶所处的地方陶土资源丰富。在梁常密的记忆中,在他父辈年代,土陶作坊曾遍布新龙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从事制陶烧陶。梁常密也生长在“土陶世家”,爷爷、父亲都是有名的制陶工匠。

“小时候最大的乐趣就是在窑厂里一边看父亲烧制陶器,一边自己玩泥巴。”梁常密说,小时候常在父亲的作坊里玩耍,自己耳闻目染,也早早学会了烧制陶器,12岁时正式成为一名学徒。2000年春季,梁常密从父亲手中接过陶艺厂,办起了属于自己的“新龙常新陶艺厂”,成为家族的第三代制陶人。从那时起,制陶完全占据了梁常密的生活,这一干就是30余年。梁常密称,土陶制作技艺的每一个关键环节都至关重要,选料要靠常年积累的经验,烧窑要仔细观察窑情,把控窑温,这些细节都决定着陶制品的品质和成色。

新的技艺带来新的生机

梁常密告诉记者,连平土陶历史悠久,是一门集美术、绘画、雕刻于一体的传统手工艺,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是凝结了连平人民的聪明和智慧。这项技艺沿用本土优质黏土为原料,用龙窑柴烧的古法烧制,保持了古朴原始的手工工艺,烧制出的土陶盛放酒醋,可使酒醋更加醇香,储藏粮食能保持长久不霉变。“要推广土陶这项传统技艺,并将它转化为消费者喜爱、具有日常使用价值的产品,是个漫长而孤独的过程。”梁常密称,土陶制作全凭制陶师傅的眼力和手力,因工艺复杂,手艺需要不断学习积累,加上土陶制品市场萎缩,如今,连平县仅剩下他还在坚守这一传统工艺。2018年,连平土陶技艺入选第七批河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连平土陶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不能让它消失在我的手上。”梁常密称,他想传承好土陶制作这项古老的技艺,计划今后将自己的陶艺厂逐步打造成连平县制陶工艺“薪火相传”的实践园地。梁常密称,随着当地政府对“非遗”的重视与推广,他经常到广州、深圳等地交流,结识了一大批喜爱传统工艺的消费者,由于梁常密将非遗技艺不断推陈出新,制作的茶具、人物摆件等土陶制品种类繁多,销量也逐年见涨,产品除了在本地销售外,还销往广州、韶关等地。

目前,他正专心研究新的制陶技艺,尝试制作生产样式新颖、造型美观的土陶制品,以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要,同时为连平土陶带来新的生机。

盼望儿子回乡“子承父业”

现年71岁的紫金县苏区镇黄布村的土陶师傅黄炳清,也是一个人在家乡坚守制作陶器。

黄炳清称,2019年前,他和儿子一起撑起土陶制品厂。2020年后,他的儿子黄宏基因为各种原因前往惠东县务工。儿子外出务工后,黄炳清只好一个人在家坚守土陶制作,平时就雇请多名有空闲的村民帮忙,并教会了村民手工制作陶器。

黄炳清告诉记者,近20年来,由于陶瓷产业已走上了自动化、规模化之路,其家乡周边的10多家靠手工制作的陶瓷厂相继关门,仅他这家土陶厂在继续坚守。黄炳清称,目前,包括他在内,厂里共有10人在生产线,主要生产当地盛装客家娘酒、米酒以及辣酱的土陶瓶罐子,年产值约有100万元,产品主要销往梅州市的一些酒厂和本地的紫金辣椒酱厂。

黄炳清称,他盼望外出务工的儿子今后能回来“子承父业”,让土陶厂生存下去。如果儿子不回来就转让给他人继续生产,让这间土陶厂继续存活下去,让本土手工制作的陶器能重焕生机。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曾焕阳通讯员谢全建、卓国龙

(文章来源:大洋网)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