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为媒 筑梦双城未来
著名城市文化和技术哲学学者Lewis Mumford曾在其代表作《城市文化》中说:“城市如同语言,是人类最伟大的艺术品。”诚如所言,城市这件艺术品,需要人类细密雕琢、精巧规划,创造可容纳人们一切生活轨迹的舒适宜居空间。也有人说,城市是一件永远“未完成”的作品,它一刻不停地变化发展,需要身居其中的人们不断探索新的边界。
3月10日,由深圳前海管理局主办、前海服务集团承办的“海缘城市: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前海分展场”,在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北区正式拉开帷幕。展览自3月11日起向市民群众免费开放,将持续至5月7日。
【资料图】
自2005年由深圳创办开始,到2007年香港受邀加入,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以下简称“深双”)至今已走过了18个年头。作为全球首个也是唯一一个以“城市建筑和城市化”作为长期固定主题的大型展览,深双已成为深圳最具知名度的文化名片之一。第九届深双的主题为“城市生息”,主展场已于去年12月拉开帷幕。其余深圳各区延展本地实践案例的分展场渐次揭幕,在呼应深双主题的同时,也将反映各区的特色。
而此次揭幕的前海分展场是前海扩区后首次举办的兼具学术性和公众价值的大型展览。立足前海特色,本次前海分展以“海缘城市”为主题,聚焦“深港合作”和“海洋生态”两大板块,探索两座因海而兴的城市如何面对生态保护、经济发展、人文传承等的问题,贡献属于深港两地青年建筑师和设计师的新力量。
双城设计合作共荣
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因深港合作而生,因深港携手而兴。作为本次展览重头戏之一的“深港合作”板块,由来自深圳本地的综合创新文化机构设计互联(Design Society)与来自中国香港的设计机构信言设计大使(Design Trust)共同策划,共邀请到12组来自大湾区的优秀设计机构和设计师,展现深港城市设计实践者的前沿观察。
在城市中,随处可见高扬耸立的高架桥和人行天桥,它们是满足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结构造型简单,但粗糙的水泥桥墩和桥底形成的阴暗区域,却与人们理想中美好的城市景观并不相称。而有那么一群年轻的设计师,他们不仅希望天桥可以满足交通功能,更希望通过创新的规划,将天桥下方未被利用的区域重新改善为可以丰富城市空间、承载景观功能的微型公园。
在香港有一个名为石塘咀的地方,它位于坚尼地城和西营盘之间。来自信言设计大使旗舰项目“未。共研社:微型公园计划”的团队通过探索该区域天桥下剩余空间的再利用,设计出了一个可以让社区市民共乐的山道天桥休憩区。由于山道天桥底有着较多垂直方向的空间可以发挥,这一点也成为了设计团队的改造基础。他们在此设计了一个受场地和历史启发的装置设施“山道有山”,过山车轨道般的环弧形动感灯光装置,让桥底区域在视觉上变得安全舒适而且兼具艺术性。此外,还设有丰富的植物绿化和方便市民小憩的座椅和象棋桌,为这个微型公园区域的居民带来清新亲和的休闲娱乐体验。而在地面的板砖上,设计师们还颇有心思地用时间轴刻的形式记录下这片社区曾经的历史故事,让新与旧得以在此交融。
除了微型公园以外,在“深港合作”板块我们还可以看到更多来自大湾区年轻人如何通过建筑改造和人文创意,从传统工艺再现、可持续设计、社会设计等不同角度激发城市活力的案例。由信言设计大使与设计互联共同实践的“社交厂”城市互动装置,在2019年至2021年落地与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让游客及社区居民可以在这里一起玩耍、放松和享受周围的环境,让市民自由探索、激活城市空间;“UN/FOLD:传统再传承”项目尝试将传统的贵州工艺与现代的可持续技术相融合,希望建立一个能保护贵州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行性系统;“极地制造”项目则以深圳制造业为背景,邀请学生在工厂车间进行为期四周的驻地研究,测试将“实验室”和“工厂”融合为“未来创新场所”的制造方法。
在利用设计服务于市民日常生活之外,这次展览在联通两地青年设计师,促进交流合作上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次“深港合作”板块的主策展人姚嘉珊(Marisa Yiu)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深圳和香港两地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在整个展览从策划到展示的过程中,发挥着“一加一大于二”的作用。而深双学术委员会主任张宇星也在开幕式上表示:“深圳和香港通过双年展实现长期合作,让香港的朋友、同事深度地参与到深圳乃至大湾区的城市化建设中,这对两地的年轻人来说是很好的合作机会。”设计互联的总监赵蓉在采访中也表示,为深港创意提供交流平台,以区域文脉作为创意的土壤,是展览关注的重点。
有趣的是“合作”的意涵在该展区还有着十分具体的体现:上述的案例文献展陈实际上是需要“双人合作”才能看到的,只有当两位观众同时坐在案例前的座椅上时,相关的影像视频才会开始播放。这不仅让普通的观展过程变成为了一次双人合作互动的体验,更能让观众直观深刻地感受到深港双城合作的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前海分展开幕期间,前海·香港青年设计师竞赛以及设计互联与信言设计大使在大湾区的合作项目也同步开启。通过竞赛与合作,深港新一代可以在工作中互相学习交流,在生活中相互融合交往,共创更加繁荣美好的城市未来。
“海洋灵感”点燃未来城
本次展览的另一大板块“海洋生态”集中展现了前海城市规划的主要历程和技术创新的案例。这个板块不仅回应了本届主展场“城市生息”的主题,同时也围绕城市的管理者、实践者和城市居民共同关注的人居环境、生活品质的话题,交出属于前海的答卷。
“海洋生态”板块主要分为“前海行动”“绿色碳城”“在海边”三个单元,呈现了在前海进行的创新行动以及在地和国际案例。“海洋生态”板块的展厅从设计上就与海洋的意象密不可分。走进展览空间,弯弯曲曲的流线形观展路径犹如海浪波涛,沿着波浪流动的曲线,观众可以穿梭在“前海行动”单元一览前海城市规划的主要历程,了解包括前海水城、前海桂湾公园、宝中片区中央绿轴等十数个案例,回顾前海的发展变化以及对海洋生态的多样性思考和实践。
而现场举目可见的蓝绿轻纱薄绸上,悬挂着“绿色碳城”单元来自世界各地的绿色低碳前沿研究及实践成果。例如,奥雅纳工程顾问公司(ARUP)呈现的案例是世界上第一个生物反应性立面Solar Leaf,通过在玻璃墙立面中培养微藻,为建筑运行产生热量,同时也为食品和制药工业提供生物质。凭借38%的热效率和8%的生物质转化效率,生物能源幕墙几乎可以跟传统太阳能系统相媲美。
此外,2003年动画电影《海底总动员》曾把一条叫“尼莫”的小丑鱼定格在了经典动画电影史上,尼莫所经历的奇幻成长之旅,总能唤起我们对那片蔚蓝深海的无穷想象。而在2012年的一个夏天,一家潜水装备公司的创始人在意大利里维埃拉海岸度假时偶然灵光一闪,大胆地想到了一种新的可能:罗勒是当地十分受欢迎的植物,那么罗勒能否也能在水下种植呢?由此,他尝试开拓一种全新的农业可能——海底农场,并将其命名为“尼莫的花园”。尼莫的花园是一个自我可持续的系统,它将一些注入了空气的透明“生物圈”装置沉入到海面以下20英尺的海底。像传统的温室一样,在此生物圈内的微气候和热力条件对植物的生长和产量达到最佳平衡,无需额外能源动力就能让植物持续繁殖,成为了一种可供贫瘠地区替代传统农业系统的全新种植方式。
最后一个“在海边”单元则是围绕“海缘文献、未来海洋、住在海边”三大主题展开,邀请了澳门科技大学与大鹏半岛海洋图书馆两个团队,围绕珠三角的海边居民、贸易历史、旧建筑修复、海岸线的变迁方面,从文献、访谈与模型等方式展开对主题的叙述。
城市,因人而建、因人而兴;人,依城而居、与城共生。在每两年一度的展览中,我们不仅见证着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更是深切地感受到一个个来自年轻人的设计创意在切实地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推动着我们探索城市的更多可能。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关键词: